“電子眼”又稱“電子警察”,是“智能交通違章監攝管理系統”的俗稱,1997年在深圳研制成功后開始逐步推廣使用,電子眼是通過對車輛檢測、光電成像、自動控制、網絡通信、計算機等多種技術,對機動車闖紅燈、逆行、超速、越線行駛、違例??康冗`章行為,實現全天候監視,捕捉車輛違章圖文信息,并根據違章信息進行事后處理。
1、電子眼采用感應線來感應路面上的汽車傳來的壓力,通過傳感器將信號采集到中央處理器,送寄存器暫存(該數據在一個紅燈周期內有效)。
2、在同一個時間間隔內(紅燈周期內),如果同時產生兩個脈沖信號,即視為“有效”,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當時紅燈,你的頭輪子過線了,而后輪子沒出線,則只產生了一個脈沖,在沒有連續的兩個脈沖時,不拍照。
3、有些情況是:有的人開車前輪越過線了,怕被拍到,于是他又倒一下車,回到線內,結果還是被照了,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一前一后的,產生了“一對”脈沖信號(這一對脈沖是在同一個紅燈周期內產生的)。
4、黃燈亮時,拍照系統延時2s后啟動;紅燈亮時,系統已經啟動;綠燈將要亮時,提前2s關閉系統,主要是為了防止誤拍。所以很多出租車司機都知道,差不多就可以走了,一樣沒事就這個道理。但是建議大家不這樣做,因為時機比較難把握喲。
車輛捕獲率 -----100%(不包括二輪摩托車等)。
識別時間-----約1秒(肯定比你的反應要快的多) 。
車牌識別率-----白天95%以上,晚上90%以上(比較高?。?。
適用車速 ------5-180Km/h
當圖像被下載傳輸指揮中心以后,就需要對圖像進行登記、編號、公告,再傳輸到中心計算機數據庫,以備各種機關調用。
抓拍原理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地下埋設感應線圈,橫桿上架設數碼相機,用于對闖紅燈的抓 拍,另一種是架設攝像機,用于對超速、闖紅燈、違章停車等進行實時錄相。無論哪 種方式,都會對于違章車輛拍攝至少三張圖片,一張是瞬間違章圖片,一張是號牌識別圖片,一張是全景圖片。不論哪種方式,都是24小時開機拍攝,圖片保留時間一般是一周。
違章處理
指揮中心收到圖片,會將車牌號信息與車管所信息相比對,從而調出車輛的綜合信 息,如車主、車型、顏色等,然后由信息處理人員錄入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網站, 以使違章車主能夠進行查詢。
信息問題
不是所有違章的車輛都能夠被拍下來,只有車牌圖片清晰的情況下,信息錄入人員才能將違章車輛輸入數據庫進行處理。
拍攝范圍
一個攝像機通常只拍一個車道,少數可拍兩個車道,一般都是設在從左向右數的第一 和第二條車道上。數碼相機的拍攝范圍較寬,所以在城區內大多數都能夠拍到同向所 有的車道。
一個攝像機通常只拍一個車道,少數可拍兩個車道,一般都是設在從左向右數的第一和第二條車道上。數碼相機的拍攝范圍較寬,所以在城區內大多數都能夠拍到同向所有的車道。
所謂“電子眼”就是電子測速系統,亦稱數碼式快相雷達系統,它通過雷達系統探測車輛速度并以數碼相機拍攝超 速車輛取證。是中國各地方政府斥巨資構建的電子違法取證系統,并被廣泛作為交通違法行政處罰的依據。
“電子眼”即“電子警察”,作為一種新近運用的交通執法設備,其地位和作用應當是一種交通行政執法的監督設備,最主要的是其作為交通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取證設備。交警由其形成的電子影像資料為依據對“電子眼”發現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電子眼的存在往往不為交通駕駛人所知悉,除了隱蔽的固定安裝于路口,交警還在路上設立移動“電子眼”于道路旁隱蔽式執法。
“電子眼”執法的公開原則的重要性
電子眼作為現代行政執法手段的一種媒介,按我國刑事訴訟法證據種類的相關規定,電子眼取證后的證據屬于視聽資料。視聽資料是指存于一定的介質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設備、技術手段轉化后變為可知可讀信息,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作為案件的有效證據必須經過取證、舉證、質證、認證的過程。在現實的行政執法過程中,由于電子眼執法是非現場執法,通常當事人違章被拍時是不知情的,當事人知道被電子眼拍到違章時,已經收到了處罰決定書,何談質證和認證。但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應當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否則作出的處罰決定無效。同時根據最高法院《關于行政訴訟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4 條確定了所謂的電子證據如果其制作情況和真實性經對方當事人確認,或者以公證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證明的,即具證據效力。用如此沒有經過法定程序得來的證據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又如何能使人信服呢?只有公開原則能夠保證當事人對電子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情況作為違法處罰的證據的信服。公開原則是電子眼執法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因為電子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情況作為違法處罰的證據,使得當場處罰成為不可能,所以電子眼的設置也要公開,并且對于處罰要及時告知當事人,同時要保證事后處罰的公開
[1] 。
(一) 公開電子眼的設置和處罰結果
《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要遵循公開、公正的原則,公開、公正原則不僅要求執法程序沒有偏私,同時要求行政處罰應當公開、透明。一個人在得知自己的違法行為對社會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時,一定會提高警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行政處罰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懲戒違法,使其不再犯。如果當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犯的錯,為什么受到處罰。你讓他如何改正?那就無怪乎杜寶良105 次的違法記錄了
[1] 。
(二) 及時告知義務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指出:辦理行政案件應當遵循及時原則。同時根據《行政處罰法》第31 條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之前,應當告之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理由及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缎姓幜P法》規定應當在7 日內告知。綜上所述,電子眼執法尚存在一些違法,違規操作問題逞待解決,只有規范了電子眼執法,體現公開原則,才能在執法過程中尊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強化人性執法,使執法行為更具正當性、合理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集團在地產開發、物業服務領域,堅持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目前,地產公司已開發了長春市眾誠家園小區、眾誠一品東南小區、東豐六合福小區、梅河口眾誠萬家小區等項目,并提供了專業優質的物業服務,讓更多業主體驗物業服務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