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標準GB 50314-2015《智能建筑設計標準》 中對智能建筑的定義如下:“以建筑物為平臺,基于對各類智能化信息的綜合應用,集架構、系統、應用、管理及優化組合為一體,具有感知、傳輸、記憶、推理、判斷和決策的綜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為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續發展功能環境的建筑?!币虼丝梢粤私獾浇ㄖ悄芑哪康?,就是為了實現建筑物的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等屬性。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美國,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起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廈,大廈配有語言通信、文字處理、電子郵件、市場行情信息、科學計算和情報資料檢索等服務,實現自動化綜合管理,大樓內的空調、電梯、供水、防盜、防火及供配電系統等都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
2、美國誕生智能建筑之后,日本派出專家到美國詳盡考察,并且制定了智能設備、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成立了“建設省國家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會”。1985年8月在東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廈“本田青山大廈”。
3、西歐發展智能建筑基本與日本同步。1986~1989年間,倫敦的中心商務區進行了二戰之后最大規模的改造。英國是大西洋兩岸的交匯點,因此大批金融企業特別是保險業紛紛在倫敦設立機構,帶動了智能化辦公樓的需求。
4、法、德等國相繼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各有特色的智能建筑。
5、智能化辦公樓工作效率的提高,使當時處于經濟衰退中的西歐的失業狀況更加嚴重,進而導致對智能樓宇需求的下降。到1992年,倫敦就有11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空置。
6、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亞太地區經濟的活躍,使新加坡、中國臺北、中國香港、漢城、雅加達、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陸續建起一批高標準的智能化大樓。
7、泰國的智能化大樓普及率領先世界,20世紀80年代泰國新建的大樓60%為智能化大樓。
8、印度于1995年下半年起在加爾各答附近的鹽湖建立一個方圓40英畝的亞洲第一智能城
建筑智能化包含如下子系統
1、消防報警系統
2、閉路監控系統
3、停車場管理系統
4、樓宇自控系統
5、背景音樂及緊急廣播系統
6、綜合布線系統
7、有線電視及衛星接收系統
8、計算機網絡、寬帶接入及增值服務
9、無線轉發系統及無線對講系統
10、音視頻系統
11、水電氣三表抄送系統
12、物業管理系統
13、大屏幕顯示系統
14、機房裝修工程
簡單介紹
智能建筑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其功能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補充內容。
在通常的設計當中,我把建筑智能化分為三個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通信及控制系統、多媒體系統。每個大系統內又包含了諸多的子系統,這與一些設計規范有點出入。
實現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為用戶創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高效、合理的投資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環境,在建筑物內設置的任何設施與系統都要服從于這個目標,否則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義了。
建筑智能化的3A系統,分為BAS、CAS、OAS即樓宇控制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
集團公司開發了北京平谷淘金谷、長春蓮花山、江城森林植物園等景區景點,并與首旅寒舍集團、建國酒店集團合作,旅游板塊涵蓋旅游景區、賓館酒店、精品民宿、高山滑雪、有機農業、養老養生等相關旅游業態,打造、延伸、拓展旅游產業鏈,以旅游產業與有機農業、酒店服務業融合發展,開創新型旅游產業。